
|
|
|
秋分 • 何金安风景写生作品展 2013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湖水,何金安正是在刚健与阴柔中寻找平衡自我宣泄的支点与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Half flame, half of the lake, He Jinan is the energetic balance and femininity to find the fulcrum of self-vent habitats with which the spiritual home.
开幕酒会:2007.10.13 4:30PM
展览时间:2007.10.13-2007.10.19
展览地点:南京爱涛画廊(石头城路99号)
媒体支持:中国美术家网、扬子晚报
秋分
李安源 文\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年,我与何金安相识在南艺他的毕业汇报展上。他所展出的作品,是几幅极具写意风味的纸本人物画,作品具有简练的形式,沉郁的色彩,冲撞的笔触,迷离的意境,令我沉醉期间徘徊观瞻许久。其后不久,何金安举办了他生平的第一次个展,集中地展示了他那个时期创作的人物画,展览名为“午夜伤花”,大抵是因其所绘制的人物多为都市时尚女性,画面色调有几分绚丽,同时也有几分隐晦,流露着一种欢愉、沉沦与伤感的情调。这批画作,显示出何金安精湛的绘画技法与早熟的艺术个性,至今仍是高度。
三年后,南京美术馆举办了何金安的第二次个展。那时,他与几个气味相投的好友,隐居在南京长江的一个孤岛——江心洲上,怀揣着艺术梦想,砥砺人生,切磋画艺,倒也惬意,画出了一批颇具前卫特征的画作。坦率地说,尽管这批画作在题材与观念上自有开拓之处,尽显视觉张力,但是我认为,漠视绘画性的作品多少有些苍白无力,何金安应该回归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有感于这些作品与他当时漂泊孤岛生存拮据的状态,我写了篇名为“一个人的岛”的随感,随之也定为这个展览的名称,如今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不可替代。
又三年,何金安即将举办他的个人画展。这次展览的作品题材集中,纯为风景写生。过去,何金安虽画过人物、风景、静物,在圈内还是以人物略知的,鲜有知其风景画的独具面目。这些风景画,画幅较小,虽然出于写生,但画面意蕴却已然超逸出一般写生概念,颇有一种小中见大的旷达与辽阔。这大约缘于,何金安的风景作品不仅延续了早期的色彩、笔触及肌理个性,同时在画面情韵的更追求一种与中国传统文人心迹相侔的高旷情怀。这批画在秋分节气的风景作品,散发着一种绿意未凋的秋意烂漫,也应了古人秋景抒怀的缱绻情结。
谧意的江南
何金安
山山水水是自然界最普通的,但沉淀到记忆深处就变成了一种财富。冯小刚的《私人定制》的最后,向草原、向河流、向森林的道歉,虽调侃但深刻。面对自然,我们真正所需要的仅仅是对自己内心的剖白和守望,不是吗?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又如何进得来?
在我心中江南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种风景,秀丽,柔美,婉约,一种永远不会散去的水乡味道,幽谷静树,翠鸟轻鸣,寻常的地方,寻常的生活,寻常的念头,一切都是寻常却是让人向往。
近年来常想起童年,母亲说那是段最艰苦的日子,可对我来说却是最快乐的。一条清澈的河流从两岸青山之间穿过,河底有五彩斑斓的鹅卵石,顺势而下的瀑布,在山谷里若影若现,小溪里游着自由自在的鸭子,草丛里乱蹦的蚂蚱,成群结队的鱼在河里游荡……这些都是渐渐远去的风景。
我赤脚站在清澈见底的水里,数着自己的脚趾头,我看到了一点一点离我远去的童年,我想:如果我是一只水鸟,就留在这里,不回去了,天空澄澈,蓝天动人,纯洁的水,纯洁的心灵,和因为纯洁而美丽的人生。
我尤为喜欢没有被改造,自由生长的荒野之地,在那里能看到生命的自由,虬劲的枝条,摇曳的狗尾草,池边白色的芦苇花,是那样的优美……天是那样的碧蓝,水是那样的甜,风是那样的温暖,这一潭秋水是那样的自然,无妆,秀美,惹人爱,让人醉,叫人无法离去,我猛地发现童年的一切又回来了,一下子眼睛湿润了……
我的情绪涨满了,觉得自己像一条泛滥的河,我需要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像六朝文人在荒山里的长啸,让自己的声音从胸臆肺腑间源源不绝的流泄而出,我需要在无人的地方放声歌唱,我需要奔跑的速度,需要大声在耳边呼啸,需要在水里浮沉,需要大浪击打在身上震撼而又眩晕的感觉。
我挥动着画笔,没有方向,没有技巧,疾速挽留着这美境。这抽象的笔触,急速而又平缓,安静而又饱满,我无法停止……
周围的一切都凝固了,我的心也融化了,我愿在这里永不离去……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何金安:生命的质感
胡电亮
几个月前来到何金安的画室,便一下子被他的一批新作吸引。醉人的忧郁色调中精心描绘了坚硬的山石、清幽的潭水,还有带着浓浓神秘色彩和原始冲动的秋草,深邃的景色中似乎有一股股强烈的生机向外涌出。我不清楚这段时间的他为何如此出奇地迷恋秋天里的劲草,也许是它超出生命本身的狂野更让他着迷,暗合了他骨子里不羁的气质。画面的色调是他所见长的翡翠绿和宝石蓝,通透且诡异,狂野的笔触间闪动着蛊惑人心的光辉。站在画面前的我已是激动不已,暮然回首,被称赞一番的他却保持了相应的沉静,若有所思地跟我讲近期的创作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但还是希望能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出去写生一趟,将这种新鲜的感觉再进一步强化。
出于对何金安的了解,我深信在他的性格里一定潜藏着两种不一样的特质。一方面敏感而矜持,一方面狂放而不羁。前者来源于他的天资聪颖和生活上的磨炼,后者则来源于他仍旧年青火热的心和对精神世界执着而坚定的追寻。这两种特质共同存在,使他在保持了持续激情的创作状态同时兼具了一个成熟艺术工作者所必需的严谨,正是他不寻常的从艺经历使他的作品在兼具深山幽谷般沉静的同时又能够轻松驾驭无所顾忌的张扬,我想这也许正是何金安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而非其他职业的原因吧。
何金安是一个与人无伤且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对古今中外所感兴趣的艺术家无不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一段时间的岛居生活,让他与喧嚣的现代都市保持了一种对峙状态,在维持心灵与外界距离感的同时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静观,去酝酿沉淀。近年来的学习与教学上的经历也使他完成了从技术型画家向学者型画家的蜕变,近期的作品中愈加的突显出令人可喜的成熟与稳健。
“秋尽江南草未凋”,南方的秋天没有北方的秋天拥有那么明显的轮廓线,入秋的山林尚存着夏日的余温,沐浴着浓浓的水汽满眼是绿意融融,毫无半点萧疏气象,恍惚中似乎有春夏之交的朦胧感。道别了夏日的焦躁与沉闷,季节的更替给人的心理带来一丝爽人的清凉感。有时候灵感的到来总是那么得不期而遇,不知道又是怎样迷人的景色再一次将何金安的状态点燃。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外地写生的他兴奋不已地给我打来电话,向我说起他正在画的一批风景作品,并要回来后和我长谈。我很清楚地知道藏在画面背后的何金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守成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安分。他可以接受生活上的简单,但绝对不会忍受艺术上的安于现状,他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会毫无顾忌地去追赶。从何金安激动的话语中我知道他这次写生收获不小,至少可以肯定前一段时间酝酿的情绪通过这次的写生宣泄了出来。
一段时间,何金安迷恋于画面神秘气氛的营造,把色调控制在一个极短的区间,对色彩本身的纯粹性和表现力进行锤炼,并在其中寻找丰富的层次变化,强调笔触不经意间产生的质感。画面中的颜料是稀薄的,所呈现的味道却是醇厚的;笔触是凌乱的,整体的气氛却是浑然的。笔触运转间给人一种触摸不到实体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不是让景象在虚远的空间里渐渐淡出,而是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气场内将物体内在的气质紧紧抓住。何金安画面中所呈现的这些特点在他近期的创作与写生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突显。
这次的写生作品没有过多得使用他所见长的忧郁色调对客观物象进行戏剧化的改编,而是选择更为直接而明亮的草绿色系去还原目之所见的真实自然。画面不去过多强调物象背后的观念意义,而是以一种更为朴素的绘画方式去承载所有的情感体验。何金安所见长的是在光滑的卡纸上表现出不亚于油画布上的丰富质感,在绘画过程中尽情地放大笔触自身的表现力,从而达到书写的效果,让意象的阐发伴随着更为微妙的质感尽可能地接近最本真的自然。他用敏锐而奔放的情感激活了眼前所有的静态景象,让他们和自己的笔触一同跳跃,在“动”的永恒性中构建生命原有的勃勃生机。我想,他的风景写生之所以有强烈的生命意味,应该得益于他长期的人物画创作所获得的内心感受,他把对人物情感气氛的把握毫无保留地注入到自然的描写之中,在他看来,草木的情态和人物的肢体同样让他激动。
我想画家比其他人幸福的地方是多了一双深度察看万物的慧眼,不仅能看到世界的表象还能感知到其背后的韵律和触碰到生命的质感,并且通过一双灵巧的手去表现。写生的意义不止是为了完成一幅作品,更多的时候是在体验一个过程,通过经验和触感记录下实际发生的事情。自然对何金安来讲,不仅是其灵感爆发的源泉,而且是其绘画冲动与表现能力的载体,通过眼前的景象来释放压抑了一段时间的情绪,在宣泄的过程中感受作为个体内在生命的鲜活,从而获得愉悦神经的满足感。
何金安这次的写生作品是对前一阶段所积累的技法进行一次临场的检验。在他的笔下,不管是飘渺的浮云、虚淡的远山、苍茫的树林,还是虬劲的枝干、杂乱的枯草、深幽的清潭,一切都表现得简洁凝练,浑若天然。他是那样狂热地追求瞬间即逝的美,又对不费力气便可获得的和谐之美受之有愧。在他的画面中始终有强烈的主观情绪介入,打破自然中原有的平衡,所有物象被重新肢解成情感的音符在他的画笔拨弄下翩翩起舞。说何金安的画是写意画一点都不过分,敏感而稳健的笔触似乎比很多以水墨为材质自命为士大夫的闲散人更能抓住物象的灵魂。然而何金安的能力还远远不止于此,在他激越得近乎狂野的笔触背后却有着十分冷静的节制感。正像一个乐团的总指挥,在错综复杂的笔与色的狂舞中,始终要在远距离外保持一种近乎冷漠的克制。唯一不同的是完成这些演奏和指挥工作的只有他一个人。这种克制感也许是来源于平时创作过程中精心调控画面时养成的近乎苛刻的挑剔习惯。
这段时间,何金安从古典油画和传统写意中汲取养分,但决不把经典理解为舞台背景式的图案。他懂得如何运用属于自己的形式语言传达经典中富含生命质感的内核。如果观众是浅尝辄止的人,试图从他的画面中去寻找田园牧歌式的优美可能要大失所望,这种强调文学气质的抒情画面不是何金安这次写生所研究的方向,他想要去探寻的还是生命的本源。这里没有任何图像的阴谋,没有概念的捏造,玩弄剧情从来就不是他的强项,养尊处优的小资情调也不是滋养他画面的土壤。他的画面是那样的沉稳而有力量,就像植物的生命体一样,紧紧抓住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阳光,骨子里流淌的叶绿素暗潜的正是生命本身的热情与渴望。
何金安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襟怀坦荡而又棱角分明,宁愿不被接受也不愿委曲求全。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始终是他充沛的精力和火热的情感,从来不去扮老态龙钟的模样,自然而然,毫无遮掩。这正是他的人生态度——热爱美,追求美,并敢于担当。生命的质感本应如此,像秋草一样坚定而狂放,在动荡中展现姿态,在波折中百炼成钢。
自在·何寻
文/褚庆立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
金安自认为是一个在学习中成长的画家。这不仅透漏出其不断进取的态度,更显示出因师法对象的不同,其创作在各个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作为一个画家,他投入了所能的付出,他甚至精心经营了一座心灵的原乡岛。然生活的际遇让他不得不委身稻粱之谋,其内心的挣扎唯历者方能自知。只有回到画室,那抑藏于心灵角落那份不安分的灵魂才会顿然出窍。观其近作,所画虽然皆是静的世界,山、水、小草、树木……然他选择了易被常人忽略的一芥小草作为其画面的主要表现,同时在绘画技法多变的探索中,不断述说着其激情、热烈、甚至火焰般的内心沉淀后的本原之初。在平和的冷色调宣泄出真我的本性。他通过江南人特有的细腻,甚至于谨小慎微地传达着冷静而理智的思索。通过色阶的细微变化抽茧剥丝般层层涂抹着其对纯美世界的渴望。其心灵的悸动与生命的感怀潜于其中,让芸芸世界同样奔劳的我们寻到暂栖的驿站。从这点而言,世俗的炼狱不是苦难,而是生命喷薄前的能量暗聚。在亦许是艺术家的宿命。但金安追求的绝非“近安”,俗务还将使其忙碌,但心灵的悸动依然会如影随行。于老何而言,这是不得不尽男人责任使然,但对于其绘画而言,与之相随的却是生命历练后的那份纯美世界,却同样吸引着同样在钢筋水泥铸就的森林里追逐的你我。为此,老何仍将彳亍前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